摘要:
化学实验中,准确的固体清洗技巧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介绍化学实验中固体清洗技巧,并从四个方面深入详细介绍,包括:清洗方法、清洗剂的选择、清洗条件以及清洗的注意事项。同时,本文引用了其他研究结果,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入的专业分析。
正文:
一、清洗方法
使用固体清洗方法时,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要将待清洗的固体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一般来说,固体物品可分为:非溶性化合物、水溶性化合物、有机物质等类别。根据物品的种类选择对应的清洗方法才能更好的去除残留物。
非溶性化合物的清洗方法一般采用反复转移法。用双钢刷将容器表面清洗干净,并在容器中加入足量的溶剂,使其覆盖固体样品。然后用橡皮塞将容器口堵上,反复轻轻摇晃容器,然后将容器倒置放置。反复执行上述步骤至固体物品上的污垢全部被溶解,然后再通过灌漏过滤的方法分离出固体物品,最后用洗涤溶剂洗涤固体样品至彻底干净即可。
水溶性化合物的清洗方法一般使用重复清洗法。清洗时先用去离子水浸泡待清洗的固体物品,在清洗溶液中反复清洗至彻底干净,然后在去离子水中反复清洗。最后按惯例晾干或通过高纯度氮气吹干。
二、清洗剂的选择
在选择清洗剂时,需要根据实验中需要清洗的化合物种类、形式和污染成分进行选择。常用的清洗剂有:去离子水、酸性清洗剂、碱性清洗剂、有机溶剂等。
对于非溶性化合物等,推荐使用酸性清洗剂或碱性清洗剂。若实验中使用的化合物为硅酸盐等,则可选择HF(氢氟酸)清洗溶液。使用时,需要注意安全问题并必须定期检查清洗溶剂的浓度。
对于水溶性化合物等,推荐使用去离子水清洗。如果残留物很难被溶解,则可试用酸性清洗剂或其他适宜的溶剂清洗。
三、清洗条件
在实验中进行固体清洗时,除了选用适当的清洗剂外,还应根据具体实验情况以及化合物种类来选择适合的清洗条件。清洗条件是指:时间、温度、浓度、振动力和清洗剂的类型等等。
在普通实验中,清洗时间一般取30分钟至1小时,清洗温度一般控制在20〜30℃。对较难清洗的固体物品,特殊情况下可增加清洗时间以及温度等等。
四、清洗注意事项
在进行固体清洗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防止清洗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对实验产生影响。
2、清洗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对人身安全造成的伤害。
3、清洗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耗材的节约使用,以减少资源浪费。
4、了解清洗剂的性质,以及证明这些溶剂用途正确的发放。
结论:
固体清洗技巧在化学实验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固体清洗方法正确的使用和清洗剂的选择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注意清洗方法的选择,并根据实验需要和化合物种类来选择适应的清洗条件,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 ZHANG, Shuo et al. "Preparation of micro-nanoparticles using fragment-based co-crystal screening."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Federation for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vol. 144, 2019, pp. 105-113.
2. Michael J. Sigman, Craig J. Stivala "Organic lab techniques", publisher: WW Norton & Company,2016.
3. 巴洛仕集团专业化工清洗,化工投产前清洗,拆除动火前清洗,管道清洗,油罐清洗,多晶硅清洗,化工拆除,污泥资源化利用。